Thursday, July 3, 2008

自说自话(二)

“我前几天对一个成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,叫做:‘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’。我在刚刚认识这个成语的时候,只知道它的意思是说,对于同一件事物,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,并以此说明人的思想认识的多样性,以及不必要求大家都有共同的认识。”

“这个理解显然是正确,但不全面的。”

“所以前几天,我忽然有了更多的理解,这个理解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的:为什么这个成语不说成是‘仁者见智,智者见仁’呢?从这个角度来看,这个成语实际上还表明,对于同一件事物,一个人对它看法是同自己本身的特性有关系的。”

“这个发现看上去没什么,好像是句废话。”

“但接下来便不是废话:如果一个人的特性决定了他的见解,我们就可以从他的见解当中认识这个人。首先,‘事物’是个足够抽象的词,可以理解为‘事件’和‘物体’,譬如说:一本书,一部电影,一台春晚,一个历史事件,一个八卦,一席言论,一些群体或个体事件,一些群体或个体的存在,都可以称作一个事物。”

“这依然是一句废话:一切都是事物。”

“其次,人倾向于对所有的事物作评论。原因很多,例子也很多,不再赘述。佛说:‘不可说,不可说,一说即使错’,但是没几个人信佛(或认为迷信等于落后),于是大家还是倾向于:说。说自己的想法,新买的衣服,新找的女朋友,评论别人的想法、衣服和男朋友,评论一流二流三流明星的花边新闻,股市泡沫,政治危机,不一而足。”

“显然,你自己正在做的事情,也可以归入上述范畴。”

“这并不妨碍。所以,结论就是,‘言品如人品’,‘听其言,观其行’,从而了解一个人。”

“如果一个人的评论是,譬如,这什么也不是,这什么也没有说明,这没有任何意义,诸如此类,这是否说明这个人的特性是‘空’呢?”

“嗯,好一个冷笑话。”

1 comment:

trinity said...

看不懂地說。。。。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