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如接着说说上一篇提到的电影。不妨让我们透过那宏伟壮烈的战争场面,透过那看似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看似残酷的打打杀杀,透过那些“看了投名状,明白了兄弟不可靠”的各色评论,看一看这部电影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,这故事又证明了些什么。
第一个角度,如前文所引,理想主义的幻灭。庞青云是个理想主义者,他的志向是救助天下百姓,让他们不会再被人欺负。他要实现自己的理想,选择了一条做官的路。当然,这条路走得非常坎坷,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,死了无数的弟兄,甚至最后杀死了自己的兄弟。最终,他得到了“两江总督”的职位。他得到这个职位之后说的第一句话,就是免除两江地区人民的三年赋税,可见的确是“心系群众”的。他攻入苏州城之后,处死了自己的两个入城之后奸淫妇女的士兵,也说明了这一点。
然后,最后的结果却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,他自己甚至还没有正式报到,就已经命丧黄泉,而原因,就在于所谓政治。“官场”是个内涵很丰富的词,大概就表示了政客们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。在中国,从有历史记载的时候起,就有了官场斗争。而庞青云,正是官场斗争的牺牲品。概括来说,按照我的理解,庞青云充当了太后——代表最高权力——攻城略地的工具。
庞注定是要死的。在那个时候做官,打仗立功是一方面,相互勾结拉拢培植关系是另一方面,而且是更重要的方面。庞的错误,便在于他仅仅注意到了前者,而忽略了后者,甚至,他根本不把后者放在眼里,而是利用其它政客来得到军事上的成就,企图以此获得太后的赏识。这样做显然风险极大而成功率极低,庞的死恰好说明了这一点。所以,这部电影清楚的告诉我们,要做官又想一身清白不搞关系,没门。或者说,理想主义是没有出路的。
第二个角度,这部电影为中国的一句古话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诠释,大概意思是“一个人是条龙,三个人是条虫”。庞青云,赵二虎,姜午阳,三个人都是厉害的角色,各自身怀绝学武艺高强。然后他们走到一起之后,问题就来了。一开始还好——大都是这样的,大家合作貌似愉快。第一次出现分歧,在对于上面所述的两个士兵的处理上,庞坚持要杀他们,赵不肯杀,姜偏向庞。这件事也还算好,因为后来以赵被说服而告终。
后一件事情,就使得庞和赵两人出现了一个无法挽回的裂痕。攻打苏州城,赵潜入城中,成功招降了城中士兵,并答应他们投降了就放他们生路。做这个决定的时候,庞并不知情。后来拿下苏州城,庞却要把城中四千名投降的士兵全部抹脖子,赵就going crazy。
对于庞而言,这是件很难决定的事情,如果不杀那些人,没有那么多粮食吃,如果杀了他们,赵就成了背信弃义的人。庞是三兄弟中的老大,最后决定杀了他们,姜又一次偏向庞。这件事让赵很没面子,相当没有面子。作为一个男人,而且曾经是一帮土匪的老大,最烦的就是丢面子。
而姜和庞出现问题,则是因为一个女人。这个女人是赵的老婆,但是背地里却和庞有所谓不正当关系,有一次就恰巧被姜看见了。后来庞要杀赵,姜便认为庞是因为这个女人,却不知道庞其实是为了仕途。当他得知赵已被庞杀害时,便要来寻庞问罪,并直接导致了他们两个人的死。
显然结尾是个悲剧,好好的三个英俊潇洒年轻有为小伙子,最后都死于非命。可见在那时候——或许现在也是,三个好汉能走到一起,并稍微长久的走到一起去合作,并保住那微薄的胜利果实,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。
再把镜头拉近一点,看看这部电影的具体内容。尽管有些地方还是有些矫情造作脱离现实,但就整体而言,它体现或曰塑造了很强的真实性。说体现,是因为从逻辑上情节是没有问题的,说塑造,是因为历史“真正”是什么样子,没有人知道。总体氛围前后统一,而情节发展的铺垫也算充分。
最后说个具体的情节。第一是庞等三兄弟投官之后打得第一场仗,八百个步兵破了两百个火枪,连同一千五百个援军战胜了对方的,大概是五千人。看到步兵破火枪的时候,我想起来一个角色,便是Brave Heart中的William Wallace,他曾经带着一帮苏格兰农民,破了英格兰的长枪骑兵,和此处相比,有着类似的震撼效果。
总之,要看到一部电影的好处,看如上所罗列的别人写的废话是远远不够的,而要自己用眼睛去看,用脑袋去想,用心去体会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,电影,和其他所有的艺术作品一样,是个奇妙的东西。有道是:
泽国江山入战图,生民何计乐樵苏?
凭君莫话封侯事,一将功成万骨枯!